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3:04    次浏览
秦朝诛灭六国后,其无敌的兵锋指向了南方广袤的岭南大地。数十万秦军克服炎热与烟瘴,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,终于平定了百越,闽粤之君长纷纷出降。而秦朝在百越故地建立了桂林、南海和象郡,从此岭南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。其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了义旗,“伐无道,诛暴秦”的怒吼响彻云霄,关东地区重新陷入分裂与战乱之中。在起义军与秦军激战正酣之时,驻扎在岭南地区的秦军却选择了沉默。他们阻塞道路,拥兵自守,并没有选择回援危如累卵的秦朝朝廷。然而,秦朝岭南军团为何要这么做?若其回援,是否真能逆转秦朝灭亡的局势? 秦军艰难征服岭南所谓的岭南地区,包括广东、广西、福建以及越南北部,在秦朝以前该地仍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开发,充满烟瘴和鸟兽毒虫的不毛之地。该地的居民被华夏称为百越,他们的社会形态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,其文化与中原多有不同。战国时期,楚威王击灭越国,末代越王无疆的子孙分散到岭南各处,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。对于广袤的岭南地区,楚国并没有对其进行直接统治的能力,只是要求百越诸王对自己称臣。秦朝歼灭六国后,便把注意力投向了广袤的岭南之地。秦始皇二十五年(公元前225),秦将王翦惩灭楚之威,略定百越,百越之君不得不“俯首系颈,委命下吏”。秦军虽然摧毁了百越政权,但是无法摧垮百越人民的抵抗意志。百越人愤怒于秦人的苛政,纷纷拿起武器,赶走了秦军。公元前214年,秦始皇以屠睢为将,派遣五十万大军,兵分五路攻打百越,以期彻底解决岭南问题。秦军一路上势如破竹,并且击杀了西瓯人主将译吁宋,瓦解了越人的抵抗势力。然而百越人并没有放弃抵抗,他们纷纷逃入山林,与强大的秦军打起了游击战。由于人生地不熟,秦军不敢贸然进入丛林打击“百越游击队”,所以只能拒守于少数据点,陷入处处挨打的境地。在三年之间,秦军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,都必须穿着盔甲、拿着弓弩严阵以待。然而铁打的军队仍有松懈之时,一天夜里越人在首领桀骏的带领下,突袭屠睢所带领的秦军。秦军猝不及防,随即大败。据《淮南子》记载,秦军“伏尸流血数十万”,受到了巨大损失,而屠睢的人头也被敌军所讨取。秦军一战损失数十万,从常理上看并不可信,但是遭到巨大损失却是必然的。秦始皇不甘心失败,他征发天下“罪人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七科谪”讨伐越人。在采用征兵制的秦朝,一般都以农民为兵,而奴隶、赘婿、商贾这样贱民,是没有资格作为正兵服兵役的。他们只能作为正兵的补充,在军中干最低贱的活,食用最低劣的饭菜,战时还要亲冒矢石,作为炮灰。由于屠睢战败,岭南秦军严重不足,秦始皇不得不征发“亡命、赘婿、有罪的官吏、商人、有市籍、父母有市籍、大父母有市籍”等七种贱民,发往岭南充军。从此时起,岭南秦军的性质便发生了巨大变化: 首先,由于“七科谪”士兵的到来,旧六国人士开始占有相当比重。例如本次南越之役的重要将领赵佗,便是出生于河北真定的赵人。由于旧六国人士的到来,来自于秦朝本部关中的士兵,必然被稀释;其次,“七科谪”的到来,让秦军由征服者将殖民者转变。秦军不仅要征服百越,还要与越人杂居,以期将他们彻底同化。对于秦始皇来说,征发“七科谪”讨伐岭南无异于一箭双雕。既能平定百越的反抗,又能将国内不稳定份子转移。这与后来英国当局,将本国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、新西兰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但对于戍卒们来说,讨伐岭南无疑是一项艰苦的任务。他们不仅要远离故土,还要去往未知而充满敌意的异域。汉朝名臣晁错曾说,当时人认为戍守岭南,与承受弃市之刑没有任何区别。然而秦始皇的计划最终还是成功了,秦军最终还是平定了岭南之地,在该地建立了桂林、南海和象郡,并营建了殖民据点,从而站稳了脚跟。秦朝在岭南建立了寓兵于农,耕战合一的殖民体制,而越人的反抗也日趋微弱。岭南军不回援的原因秦朝末年,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义旗,天下百姓赢粮而景从,整个关东地区又一次陷入战火之中。随即,岭南秦军与关中秦朝本部因道路断绝而失去了联系。此时,摆在岭南秦军面前的有两条路:其一,挥师北上,与关东镇压起义的秦军汇合,扑灭农民暴动;其二,阻塞道路,闭关自守而建国。从历史上看,岭南秦军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。公元前208年,岭南南海尉任嚣因病将死。临死前,他将副手——南海龙川令赵佗招到身旁,嘱托后事:“闻等作乱,秦为无道,天下苦之,、刘季、陈胜、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,虎争天下,中国扰乱,未知所安,豪杰畔秦相立。南海僻远,吾恐盗兵侵地至此,吾欲兴兵绝新道,自备,待诸侯变,会病甚。且番禺负山险,阻南海,东西数千里,颇有中国人相辅,此亦一州之主也,可以立国。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,故召公告之。”仅从任嚣的话可以分析出,岭南秦军之所以拒绝回援关东,其主要因素有两点:其一,岭南秦军对于秦朝并没有忠诚感。任嚣作为秦吏,却说出“秦为无道”这样大逆不道的话。由此可以看出,作为岭南秦军实力派的人任嚣,对于秦朝的暴虐也十分不满,对于朝廷也看不出有什么忠诚感。任嚣是继屠睢之后,第二批入侵的秦将,而手下的军队多是朝廷眼中的“社会渣滓”。对于这些秦军来说,朝廷的所作所为,与将他们送上绝路无异。在岭南,这些军人放下武器,化为农夫。但是在陌生而危机四伏的环境下,“男子不得修农亩,妇人不得剡麻考缕,羸弱服格于道,大夫箕会于衢,病者不得养,死者不得葬。”面对这样困苦的戍边、流放生活,秦朝在岭南的军人很难对朝廷有忠诚感,更指望他们主动为秦朝卖命了。其二,岭南秦军实力不强,仅能维持自保。任嚣有云:“南海僻远,吾恐盗兵侵地至此。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,任嚣对于义军可能到来的入侵,感到非常忧虑。首先从兵力构成和战斗力看,“七科谪”士兵在岭南秦军中占有相当比例,他们的战力很难与来自于关中本部的秦人相提并论。若凭他们与刘邦项羽等人征战,失败的可能性很大。其次,从后方来看。一方面,岭南秦军要提防北方诸侯、豪杰的入侵;另一方面,他们还要弹压越人可能的反抗。在反秦起义中,越人也多有参与。例如瓯越国和闽越国,它们都在自己国王的带领下,赶走了秦朝官吏重获独立。而岭南军团,同样也要承受自己辖区越人反叛的风险。若岭南秦军北方回援,后方的越人必然作乱,到时就会面临两面夹击的窘境。其次,从后勤来看,岭南之地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活动。秦朝征伐岭南,之所以能够调集数十万人力,与国家雄厚的财政实力是分不开的。由于岭南在当时是未开发之地,军队很难就食与当地,必须依赖后方的转输。为了保证军队给养,秦始皇还花了很大力气,修建了联通南北,全长34公里的灵渠。关东大乱之后,岭南秦军失去了后方强有力的支撑,而岭南地区仍处于待开发的状态。若发动如同秦征岭南那样,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必然面临给养断绝的困境。而这也就是,秦长城军团能够回援,而岭南军团不能回援的重要原因(长城军团并没有与秦朝本部断绝联系)。最后,岭南秦军可能没有统一的指挥。秦朝另一支主力——长城军团,先后有主将蒙恬和王离进行统辖。而在岭南,任嚣和赵佗对于当地军人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权。赵佗在听完任嚣的遗嘱之后,继任南海尉。而根据《史记·陆贾传》记载,赵佗手下的军队“众不过数万”。由此可见,还要相当多的秦军,还掌握在其他官吏、将领的手中。于是他立即派兵驱逐、杀死本郡还忠于秦朝的地方官,并且“击并桂林、象郡”。由此可以看出,任嚣、赵佗只能管理南海郡的秦军,并不能指挥桂林和象郡的部队,否则也无需“击并”这个过程。若没有统一的指挥,回援关东自然也是天方夜谭综合两点,岭南秦军既没有回援关东的决心,也没有回援关东的实力。而割据自保,即是当时岭南军团最佳的选择。赵佗在占领岭南之后,便自立为南越武王,与后来汉朝的长沙国相接壤。同时赵佗一改秦朝对于百越人民的军事压迫,而是选择”和辑百越“的政策。他与越人反抗势力讲和,并且遵从当地人民的习惯,扎起了越人椎发,坐姿由跪坐改为箕踞。同时他还笼络越人首领,将他们任命为各级官吏,参与国家的治理。在赵佗一系列“本土化”政策之后,华夏人与当地越人实现了真正的和睦。在赵佗的倡导下,华夏的先进文化和科技传入岭南,当地生产力有了飞跃式的进步。而南越也成为“东西南北数千里,带甲百万”的大国,与匈奴一起成为汉朝的劲敌。